光輝不再? 淺談近十年香港電影的轉型

八九十年代絕對稱得上係香港電影既光輝歲月,一度可以同Hollywood、Bollywood齊名。但係隨著更多國家投入電影產業,加上中國市場既興起,港產片慢慢失去咗以往既光芒。不過每年仍然有唔少港產片上映,只不過規模同形式都有好多大既改變,依篇文章正想講吓當中既轉型。

近年香港電影最大既轉變就係大規模既電影都係中港合拍片,由於中國市場實在太大,而佢地對香港演員又情有獨鐘,中港合拍片往往可以收好高既票房,好多投資者同電影人因此願意投放大量既資源落合拍片,所以近年大製作既港產片可以話清一色都係合拍片。由<寒戰>到近期既<拆彈專家>,每套喺中國甚至香港既票房都唔太差,<寒戰2>更加一度打破香港票房記錄。然而,合拍片既模式往往好相似,大部分都以警匪片做主題,搵幾個香港巨星做主角,大量既動作同爆破場面,,就算劇本普通但係都會有啲睇頭。雖然依啲電影大多都係用香港演員同場景,不過硬係少咗一份香港味。加上合拍片要通過大陸既審查,內容自然比較迎合大陸觀眾既口味,唔少香港影迷因而厭倦咗依種製作,轉去睇更本土更貼地既本地電影。

而純本地電影因為合拍片既興起而轉向小製作,因為資源有限,佢地往往只可以喺香港上映,為咗吸引香港觀眾,依啲電影會用好貼地既題材,例如改編香港發生既真實故事(e.g.點五步、王家欣),用好有本土特色既地方做場景(e.g.狂舞派、幻愛),甚至講出香港人面對緊既事(e.g.十年、G殺)。依種咁有香港味既電影令本地觀眾好有共嗚,而且劇本質素唔錯,吸引到唔少香港人專登入場支持,好似<幻愛>喺疫情下都有超過1500萬票房。不過礙於資源不足,依種純港產片既題材同拍攝規模都有好多限制,上映場次同時間都唔長,所以每年既產量都好有限,有唔少純港產片更要蝕本收場。

依個現象正正反映咗香港電影既困境,如果想賺錢就往往要拍合拍片迎合中國觀眾既口味。如果想拍香港味濃啲既電影,又好難搵到人投資,加上香港觀眾慢慢習慣用Netflix等等既平台去睇戲,港產片要吸引觀眾入場既難度可以話係越嚟越高。慶幸既係仲有一班電影人堅持香港製作,令我地仲有機會喺大銀幕睇到有本地特色既港產片。

理性嚟講,因為外圍市場既轉變,港產片已經無可能再有八九十年代既光輝,但係絕對唔代表港產片已死,香港電影只不過經歷一個好大既轉型。近年仲有好多高質素既香港電影,佢地既票房同收入可能唔及合拍片,不過當中既香港情同香港味係絕對無可替代,而依家港產片最需要既就係更多香港觀眾既支持,只要有大家既支持,我相信港產片仍然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既路。

--

--

愛・香港流行文化

一個鐘意香港流行文化既後生仔,得閒會寫吓文用大眾既角度講吓廣東歌、香港既電視節目同電影,希望未來有多啲香港人留意香港流行文化。